“峡”之本义为‘两山夹水处’;“谷”则指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两者结合之后的“峡谷”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 形谷的一种,这种峡谷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形成。峡谷地貌是指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的地貌。
景观元素的多元化
水体
水体既是峡谷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峡谷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居所。因此在对峡谷水体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调查项目地的动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在不破坏、不改变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提升。水生态修复也是峡谷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对项目地的水质进行检测,合理制定净化与保护目标,通过水生植物造景与水质净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其应有的面貌。
植被
植物是峡谷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当地的优势植物,以突出地方生物多样性特色为重点,结合水生植物种植设计来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盘结对水流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过滤、吸附以及去污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减缓水流流速,增加植物生境多样化,固土护岸,对保持水体的品质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水生植物自岸边陆地至深水区均可栽植,是河流沿岸景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形
峡谷河岸地形与河水流速、流量有关,以自然曲线为主,通过河水流向的冲击而逐渐改变。峡谷河流沿岸地形设计以尊重自然为主,兼顾防洪抗灾功能。景观建设以曲线、弧线为主,避免因人工规划设计而出现直角、锐角、长距离直线景观。景观附着物如木栈道、木平台等则应随自然地势起伏,适当探入植被掩映区,为受众提供亲水空间的同时也要顾及安全措施。
文化
在峡谷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定位要深度挖掘项目地的历史积淀、人文要素,将当地的文明建设与发展线路融入到峡谷景观建设中去,以景观体现文化,用文化提升景观。
空间格局合理化
纵向空间景观规划
峡谷两侧的凸地形、山脊、高大乔木的林冠线是峡谷景观纵向空间的上层部分,容易形成视觉的中心,其在空间顶端中具有视觉发散、延伸的作用,同时也是围合峡谷景观空间的载体。上层景观空间不宜过于密集,会影响观赏视线,故在做峡谷的纵向景观空间设计时要注重间断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凹地形、山谷及河流水面是纵向空间的底层部分,这是相对闭合和完整的空间,人们处在闭合的纵向空间底层会有私密感、封闭感和安全感,适宜结合低矮植物景观、河流水面开发用于休憩、运动、聚集的体验性景观项目。
横向空间景观规划
峡谷景观横向空间表现形式是一条独立的景观带,其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曲度、宽度、连通性及内环境。
在曲度的规划设计中以河流自然驳岸的曲线及弧度为主,避免长距离直线驳岸、硬质驳岸、人造景观构成中明显夹角的出现。
宽度是指峡谷两侧距离宽窄的变化,规划设计应以峡谷原有的自然宽度为基础,尊重峡谷生物沿廊道迁移的物种习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人为破坏。
连通性是通过廊道单位长度上的景观节点如木栈道、驿站、自然景观点等来度量河流廊道在景观空间中的连续程度,景观节点的布置要与项目地自然景观、地形地势、游览方式相结合,节点间距离适当,淡化人工痕迹,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峡谷景观的内环境由两侧景观围合而成,以水面为主体,是受众感受峡谷景观的主要空间形式,也是峡谷生物物种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因此峡谷内环境设计以舒适、自然、生态为主,同时满足游客游览及生物生存的需要。
资源保护科学化
峡谷景观设计要与自然资源保护相结合,为项目地野生动物提供休憩、觅食场所,道路系统避开其栖息聚集地;植物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水质净化、环境美化功能,最大限度保护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文章来源自网络,侵权即删